海军爱好者们普遍了解,不同战舰类型的防护性能存在明显差异。以装甲巡洋舰和防护巡洋舰为例,在吨位相近的情况下,前者凭借装甲带的保护通常具备更强的防御能力。然而在蒸汽动力战舰发展的初期阶段,由于设计经验不足,某些装甲巡洋舰的装甲防护效果并不理想,北洋水师的经远级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。
这艘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承建的装甲巡洋舰,与著名的定远级铁甲舰同出一源。这家德国船厂虽然以建造速度快著称,但在军舰设计方面却经验有限。当时国际市场上,英国阿姆斯特朗等老牌船厂更受青睐。北洋水师最初也倾向于向英国采购,但英国方面不仅报价高昂,还屡次变更合同条款。相比之下,德国不仅报价更具竞争力,政府还提供造船补贴,最终促成了这笔军购。
然而军舰采购不能仅考虑价格因素,关键还在于装备质量。遗憾的是,经远级与其姊妹舰定远级、济远号一样,都存在明显的设计缺陷。这并非德国方面故意为之,而是当时德国造船工业整体技术不成熟的表现。直到20世纪初,德国军舰设计才逐步完善。
展开剩余62%具体到经远级的防护问题:该舰借鉴定远级的铁甲堡设计,但受限于2900吨的排水量,装甲防护大幅缩水。其水线装甲带采用钢面装甲,厚度在130-241毫米之间,最厚处仅241毫米,大部分区域仅130毫米厚。这样的防护水平仅能抵御中口径火炮,面对大口径舰炮则力不从心。
更严重的是装甲带的位置问题。该舰装甲带高度仅1.8米,在标准排水量时上缘勉强露出水面,满载时则完全没入水下。这种被称为'皮带装甲带'的设计,使装甲带几乎失去防护价值。在1894年黄海海战中,经远号遭日舰围攻时,装甲带连接处被炮弹击穿,导致装甲板破裂脱落,暴露出内部结构,最终沉没。
从设计角度看,不足3000吨的舰体本不适合采用装甲巡洋舰构型。这些吨位若用于加强穹甲防护可能更为合理。事实上,19世纪80年代的早期装甲巡洋舰防护效果往往不如同期的大型防护巡洋舰。英国海军就曾建造多型万吨级防护巡洋舰,后来随着技术进步才重新发展装甲巡洋舰。
经远级为装甲防护牺牲了火力配置,舰艉仅配备小口径速射炮。相比之下,吨位更小的致远级防护巡洋舰反而在舰艉装备了210毫米主炮。历史经验表明,装甲巡洋舰要获得理想的防护效果,排水量至少需要达到6500吨以上,如意大利加里波第级或德日等国的万吨级装甲巡洋舰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线上股票配资专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